当前位置:邢台在线 >> 邢台人才 >> 邢台职业 >> 正文

魅力烟台|烟台文化的中国之最

2015/12/1 10:58:11   邢台在线   城市网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秦时齐地(今烟台龙口,即原黄县)人,著名方士。龙口市西北部有个徐福镇便因其得名,镇上有仿秦古祠—徐公祠。

  徐福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在民众中名望颇高。为迎合秦始皇长生不老、永做皇帝的梦想,他上书前往渤海中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据《史记》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从家乡的黄河营古港启航,经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最后到达日本的北九州。韩国西归浦正房瀑布的岩壁上留下了“西巿过之”的字眼,即“徐巿从这里经过”的意思。

  徐福到达日本后,给当地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古籍《神皇正统记》说:“四十五年乙卯,秦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日本,日本欲得彼国之五帝三王遗书,始皇乃悉送之。”至今,日本仍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州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等,如今在日本的徐福遗迹不少于50处。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徐福东渡比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早900多年,比郑和下西洋早1600多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1700多年。

  徐福将中国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传给了当地的居民。在日本和韩国,世代传说着徐福教当地人种水稻、凿水井、制造农具、传播医药、纺织等知识的故事。日本古代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凭借外力的帮助,迅速发展起来。

  世界上最早的算盘发明人——徐岳

  徐岳,字公河,东莱掖县(今烟台莱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徐岳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广泛收集前人留下的算学书籍,深读精研,造诣很深。他认真总结了秦汉以来的计算技术发展的经验,吸取前人的智慧,发明了游珠算盘,既推动了当时算法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又为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立了基础。游珠算盘被认为是我国分档算盘的始祖,由此,徐岳获得了算盘发明人的殊荣。

  汉灵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刘洪创造了“乾象历”,授于徐岳。徐岳通过潜心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在学习中他极其重视实践观察,对月食日食以及晦、朔、弦、等天文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殚精潜思,穷级幽妙”。他遵师不盲从,通过学习观察,进一步完善了刘洪的乾象历法,使之更具科学。后又把该历法传授给吴中书令阚泽,遂在吴国实行。这为他后来从事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搜集先秦以来的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数术记遗》载:“珠算,……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徐岳是第一个提起“珠算”概念和记载算盘样式的。

  《数术记遗》,现仍传世,据说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该书著录了14种古代算法。除心算外,其余13种算法都有计算工具。而且珠算一词即首次出现于该书,并且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述了算盘的样式。

  公元220年,徐岳病逝。虽然徐岳一生著作颇丰,但存留后世不多见,仅《九章算术》九卷,《数术记遗》一卷,《算经要用百法》一卷。

  “八仙过海”传说起源地——蓬莱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这“八仙”代表着广大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成为民间众生的保护神,体现着和谐与包容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的八仙故事中,以“八仙过海”最为家喻户晓:八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归来,在蓬莱饮酒作乐后,由铁拐李提议要过海一游,并且要求众仙必须各凭宝器过海,不得乘舟。众仙一齐响应,纷纷向海中抛出宝器,乘坐飘然而去。虽然在海中八仙遭遇东海龙王,并发生了一场激烈交战,后经观音菩萨出面调解,风波平息,八仙继续前行……八仙过海而去,不但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山海传奇,而且被结晶成一句广为传颂的俗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传说之所以与烟台、蓬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首先缘于“蓬莱”这个仙境名字。蓬莱是海上三神山之一,本来就是众仙会聚之地,八仙的积极加盟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其次,八仙与蓬莱的缘份,还应从吕洞宾说起。《白云观志》中把吕洞宾列为“蓬莱派”,汉钟离的《赠吕洞宾》诗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吕洞宾亦诗云:“独坐蓬莱观宇宙,抽剑眉间海上游”,俨然一个蓬莱人。蓬莱阁从明代时就建起一个吕公亭,清代又建起了吕祖殿。吕洞宾是八仙的核心人物,其他仙人跟随而来就不足为奇了。有联语云:“九天阊阖开宫阙,八仙过海在蓬莱”。真可谓蓬莱因八仙而神秘,八仙因蓬莱而传奇。

  “八仙过海”传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通过民俗、文学、艺术等形态,广泛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中国境内最早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

  登州文会馆

  1864年1月,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抵达登州,随即与传教士倪维思夫妇在登州城北一座破观音庙办起了登州蒙养学堂,招收了6名从未读过书的男孩。1872年,狄考文在蒙养学堂的基础上扩大校舍增加课程,称前3年为备斋,后6年为正斋。1876年,借蒙养学堂首届毕业生毕业之际,学堂“取以文会友之意”,正式定名为“文会馆”,英文校名为“登州书院”。

  文会馆第一批学生毕业(学制12年),最初的六名学生仅有3人毕业:邹立文、李青山、李秉义。狄考文宣布三人为这座“大学”的首届毕业班。1884年,美国北长老会授权登州文会馆办大学。登州文会馆不但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而且是当时“最好的大学”。它比号称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早了8年。1887年,登州文会馆的工作房和理化室大体完成,设备方面有锅炉、蒸汽机、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以及木工和锻工所应有的一切工具;化验室有各种药品、药水,还有瓦斯灯(后有了电灯)、烧焊用具、各种电池、显微镜、望远镜等,庚子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登州文会馆一度因山东强烈的反洋情绪而停办。

  1904年,登州文会馆作为“先进典型”,与英浸礼会在青州的广德书院迁至潍县,合为“广文学堂”。1917年,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迁来济南,并入共合医道学堂,结束了1904年以来四科三地的分散局面。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的医科和汉口“大同医学”两校师生,也并入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并筹巨款200余万元,在当时济南市南关新建门外建筑校舍,正式定名为齐鲁大学,对外和在教会内部仍称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

  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启喑学馆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国传教士米尔斯的夫人用美国罗彻斯特聋儿学校“无声工作者”组织赠送的50美元,开始在登州招收聋哑学生入学,第二年,学馆取名登州启喑学馆。启喑学馆采用美国罗杰斯特聋哑学校教材和自编的《启喑初析》为教材,用口语、手指语和手势语教学。由于当时国人对聋儿教育不理解,因此开学之初,只招来两名学生:李三元和刘堂凯。刘堂凯进步很快,学会了写700个字,认识1330多个汉字,能分辨出方言在音节上发音轻重的不同。

  1892年,启喑学馆已经有了11名学生。当年5月,米尔斯夫妇返回美国休假。休假期间,夫妇二人走遍美国,呼吁更多的美国聋人关注启喑学馆,返回中国后,他们陆续收到了国外广泛的经济援助。1895年6月21日,米尔斯先生因心力衰竭去世。1896年1月31日,米尔斯夫人不得不忍痛关闭学馆,等待机会重新开始。

  1897年,美国罗彻斯特聋人学校校长威斯特韦尔特博士写信给米尔斯夫人,建议她重新试办学馆。罗彻斯特聋人学校负责筹集资金,保证满足学馆需要。1898年2月1日,米尔斯夫人动身来到烟台,暂时租用烟台通伸旅馆作为校舍,改校名为烟台启喑学馆。3月,学馆重新开学,很快便招收到7名学生。1899年9月,由于租期快到,在朋友的帮助下,米尔斯夫人在海边买了一块地皮作为校址。1899年11月底,学馆就迁到了新校。

  1898年,启喑学馆由登州蓬莱迁至烟台通伸村。1906年,启喑学馆更名为“烟台启喑学校”,1938年更名为“烟台市立启喑学校”,1948年更名为“烟台市聋哑小学”,1952年更名为“烟台聋哑学校”,1987年,定名为“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至今。

  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

  烟台

  作为《北京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之一,烟台开埠后的清同治五年(1866年),东海关设立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驻烟台的各国领事馆、代理领事馆及其相应机构的文函、东海关的公私信件。烟台也成为北方乃至全中国最早兴办现代邮政的城市之一。

  1878年8月,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然而早在官方规定的发布日期之前,7月29日,东海关第一次收到天津海关发寄的“五分银”大龙邮票若干枚,但是当时并没有卖,因为天津海关的邮政通告并没有到。直到8月9日,才见到补发的通告,烟台从这一天
E-Mail:nihao@foxmail.com 合作QQ:80044735 全国热线:400-664-0095
Copyright© 2018 邢台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23058号